进入大学以后,许多高职学生发现原来那个在班级里学习名列前茅,在运动场时叱咤风云的自己不复存在了。十几年来培养起来的自信何以在我们迈入大学门槛的瞬间分崩离析了呢?
应该说经过高考的选拔,又有一批优秀的学子沉淀下来。进入大学后,我们从单一的应试学习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个人的综合素质了,学校文体活动的开展为学生们提供了多彩的舞台,学生们在一起不单单是比学习,为此,很多人在这种全方位的比较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继而产生了自卑。
其实,自卑是一种笼统地说法。具体而言,可以分为自卑感和自卑情结。自卑感是在同他人的比较中,自愧不如而形成的。同时,从个人来看,一个人永远无法达到他生命发展的最高目标,他所处的地位都是有待改进的,他在追求自己想达到的优越地位时,便会产生自卑感。而自卑情结,是指一种根植于潜意识的对自我评价过低的认识形态,“我不行”,“我真的不行”,“什么都不行”,“怎么也不行”,“我就是不行”等这样一连串词语经常在自卑者的脑海里盘旋不去,从而使自卑者形成诸如胆小、羞愧、内向、沉默寡言、自暴自弃等一系列不利于自我发展的性格和心理,对个人学习、生活造成极大的伤害。
自卑总是在对比中形成并加深的。深入探讨自卑者的比较模式,可以发现他们常常希望自己无所不能,希望自己什么都比别人强。他们往往过于苛求自己,追求完美,不允许在某些方面不如人;他们过分重视某些价值,而忽视了另一些价值的重要性,或者用平均主义的办法来分配价值。如果在这个方面不如别人,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了。他们没有认真想过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同时,他们忽视了每个个体的差异性与特殊性。
另外,在他们的比较方式中经常忽略的是时间因素。他们漠视自己的进步,很少或不屑将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进行纵向比较,顾影自怜,自暴自弃。在进行横向比较时,又习惯于与现实中最好的,楷模式的人物进行非理性的比较,从而更觉得自己的能力每况愈下,自叹弗如。这正是他们经常感到自我失败的原因。
一个人一旦形成自卑的心理以后,一般会从自信转变为怀疑,再到否定自己,最后形成自我封闭,不能跟周围的伙伴正常往来。如果这种封闭心理不能及时得到缓解,很可能出现泛化现象,即拒绝与所有的人交往,无论是熟知的还是陌生的,这样只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的过程,造成离群索居的结果。
最后我要说的是,既然在现有的环境中,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改变环境,个人的素质、能力等等也很难一下子有较大提高,那么,硬要一下子消除自己同他人之间的距离,只能是徒增痛苦。莫不如花些时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点一滴,不断向自己追求的目标前进,并在追求的过程中体验快乐与成长。